市场走到这里,有点感叹的是基本面还是那个基本面,但好像大家心态完全不一样了,不少人已经不再一味沉浸在某个悲观叙事中,已经开始往好的一方面去想。
但现在市场准备冲4000点的时候,很多人内心的平衡有点被打破,感觉市场过热:
一是加速放量有短期冲顶后,关键点位的心理阻碍较大;
另外一方面是很多人觉得9月初重要事件结束后可能会引发一波变盘,虽然事件和股市之间并无很强关联度,但自媒体+券商研报合力作用下,可能会引发群体性行为。
最近也稍微想了下,理顺了下逻辑,和大家分享一波。
一、市场过热了么?
其实市场之前走了一波非常喜闻乐见的慢牛行情,沪深300在过去几个月中,几乎都是在低波运行的。
但市场在上周放量突破3731点后,意味着指数正式进入压力真空区,而3700点之前没有进入的资金,心里还是有点慌的。
所以8月中旬,沪指突破去年924高点后,行情突然开启第一波加速,这至少能说明场外部分踏空资金,有些憋不住先进场了。
除此之外,赚钱效应也引发了海外对冲基金的热情。
根据Prime Services数据,受多头增仓与空头平仓双重推动,对冲基金(HFs)以 7 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。
虽然看起来资金流入轰轰烈烈,好像一副赶顶的样子,但如果从资金面角度来看,大部队确实还没入场。
比如外资,虽然对冲基金来了,但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的配置,依旧是一个低配水平。
基于EPFR(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)初步数据(占报告的总 AUM 的 60% 以上),7 月全球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对中国市场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,最终停留在 6.6%(处于 10 年区间的 15%分位水平)。
从资产加权角度来看,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对中国市场的配置比例 “低配”320 个基点。
现在一直在喊的居民存款搬家,其实还是有分歧的。
之前看权益观点有点多,但从债农的角度,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,即居民存款搬家可以从同业存单发行的角度看。
根据@稻债谈说,银行在2022年和2023年的9月份,发行的长期存单都比较少,但到了2024年9月,突然发行了很多,数量远超往年同期。
这背后的原因是,股市大涨导致很多老百姓把银行存款取出来,转去炒股了(这叫“存款搬家”)。钱从银行账户转到证券账户后,银行的存款变少了,流动性指标就变差了。
为了弥补这个缺口,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长期存单来“找钱”。所以,这个异常现象其实就是股市火热在银行账本上留下的痕迹。
但25年7月份后,还没有这个现象,说明存款搬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规模。
存款原本就是极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,这类资金入市并不会那么激进,目前来看,一部分还是以固收+基金形式先入场,比如和机构交流中,理财子等在8月25日这天固收+基金日净申购金额,就为近一年第二大。
目前整个A股市场引导的慢牛,我觉得主要是由社保、保险等长期资本入市+ETF类被动长期工具丰富发展+提倡高分红价值创造模式促成的。
等资金结构稳定形成的“震荡慢牛”模式后,存款搬家的速度才会慢慢增加,从而让市场更上一个台阶。
二、短期不轻言说顶
所以现在咱们不轻言说顶,就算有泡沫,那也是结构化的泡沫,大家做一波高切低就行。
有了这个思路后,还是敢在一些行业里面继续浪的。
今年也看了下,收益高的确实也是赛道类的ETF。
我统计过去1年、3年、5年全市场ETF的业绩回报时,发现赛道ETF在近五年业绩前100的比例为45%,但近一年已达77%。
所以牛市中,有交易能力的人当然是优先选择成长性、弹性高的一些标的。
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行业或者主题的轮动越来越细分了,以前是大行业主题就好,现在已经到了光模块、PEEK材料、新消费、人形机器人等等。
前几个月我想买这类细分赛道还只能去挖一些主动型基金,但最近发现ETF也追上来了。
典型就是机器人ETF易方达(159530)。
这只ETF挂钩的是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,这个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4月份修订过一波后,"人形含量"变得极高了。
众所周知,机器人这一波行情主要是由人形机器人推动,但之前一些机器人指数其实里面是包含机器人全产业链的,专注人形机器人的比较少,所以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对成份股进行“提纯”后,指数是更聚焦了。
现在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中,人形机器人相关成份股占比提升至近八成,“人形含量”在ETF跟踪的指数中位居第一。
除了这只,最近还发现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也进行了提纯。
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8月11日修订生效后,在选样时剔除医药外包企业(即CXO),更纯粹地聚焦在了创新药核心企业。
我也瞅了一眼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剔除的成份股,其中不乏知名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,被剔除和他们是否盈利、市值大小、过往市场表现等没啥关联,几乎都是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与创新药关联度不够高。
回测数据显示,修订后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7.3%,比原来的36.8%高出不少。
其中修订后方案为按照样本池进行模拟测算得到的结果,指数修订不对历史点位进行覆盖,数据来源wind,截至时间2025/7/31
目前唯一追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,只有恒生创新药ETF(159316),换句话说,这只ETF成了投资创新药“极纯”标的了。
这个改变蛮好的,因为市场不缺ETF产品,缺的是更纯粹的细分赛道布局工具。感觉指数公司按照这个思路走走,后续基金公司在ETF上还是大有可为的。
本文仅为分享,不代表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